在学习、工作乃至生活中,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,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、联想力、想象力、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。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,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节气优秀作文(精选8篇)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24节气秋分作文 篇1
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。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,露水凝结成霜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九月中,气肃而凝,露结为霜矣”。此时,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,千里沃野上,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,此时树叶枯黄,该落叶了。古籍《二十四节气解》中说:“气肃而霜降,阴始凝也。”可见“霜降”表示天气逐渐变冷,开始降霜。气象学上,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“早霜”或“初霜”,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“晚霜”或“终霜”。从初霜到终霜的间隔时期,就是无霜期。也有把早霜叫“菊花霜”的,因为此时菊花盛开,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:“千树扫作一番黄,只有芙蓉独自芳”。
用科学的眼光来看,“露结为霜”的说法是不准确的。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,是坚硬的小冰珠。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,其致害温度因作物、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;而形成霜,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℃以下,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。因此,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,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。但是,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,要是继续冷却,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。
霜降过后,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大量收挖红苕。若收挖过早,苕块尚未充分膨大,就会影响产量;但收挖过迟,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,苕块受冻变质,不耐贮藏,故适时挖苕很重要。
24节气秋分作文 篇2
秋分曾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。如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说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“祭月节”而来。据考证,最初“祭月节”是定在“秋分”这一天,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,不一定都有圆月。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。所以,后来就将“祭月节”由“秋分”调至中秋。
据史书记载,早在周朝,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习俗。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、地坛、月坛、天坛。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。《礼记》载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之朝,夕月之夕。”这里的夕月之夕,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。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,随着社会的发展,也逐渐影响到民间。
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,世界各地都是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“竖蛋”试验。这一被称之为“中国习俗”的玩艺儿,何以成为“世界游戏”,目前尚难考证。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:选择一个光滑匀称、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,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。虽然失败者颇多,但成功者也不少。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,故有“秋分到,蛋儿俏”的说法。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。
在岭南地区,昔日四邑(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)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,有个不成节的习俗,叫做“秋分吃秋菜”。“秋菜”是一种野苋菜,乡人称之为“秋碧蒿”。逢秋分那天,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。在田野中搜寻时,多见是嫩绿的,细细棵,约有巴掌那样长短。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“滚汤”,名曰“秋汤”。有顺口溜道:“秋汤灌脏,洗涤肝肠。阖家老少,平安健康。”一年自秋,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,身壮力健。
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:开漳圣王又称"陈圣王",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,对漳洲有功,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。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,每逢诞辰,信徒多茹素齐,前往各观音寺庙进行祭拜。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: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、明山、巾山三座山的山神,早年是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,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。
24节气秋分作文 篇3
闻得“二十四节气”申遗,除有老孟支持赞赏之态,亦有小丁不甚理解之声。于今之信息时代,我以为:“二十四节气”不应淡出公众的视野。
中华文明几千年温暖的经纬,是先人以血汗和智慧织就而成。“二十四节气”是古人为适应农时,在辛勤耕作之余观察太阳周年运动,凝练出的一套反映自然界阴、雨、晦、明等万千有序变化的知识体系。其简短干练,极备农事指导价值,又蕴藏了无穷的智慧与诗意,我国为其申遗是有据可寻的。
于今,我们更愿意依赖于机器的便捷,现代人大多已不再需要吟咏“二十四节气”歌来判断农时,选择耕种了。指头轻触,即可获取所需信息,精准的天气预报自然不在话下,我们甚至可以逆节气而耕植,古人的“二十四节气”俨然仿若时代的“不识时务者”。“二十四节气”无疑具有其局限性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终将被时间遗忘,时代的潮流确然向前驶去,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断然不能被遗忘在河底,存载于中华子民文化基因上古老情思更不会因此而松动。而节气申遗的成功,犹如一面镜子,在映射出传统文化遭遇失落的时代困境的同时,也折射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一种敬畏,对重拾先民优质文化的一种精神需求。
“人本是散落的珠子,文化就是将人这些散乱的珠子串连在一起的坚韧细线。”文化之于社会、之于民族的重要意义从龙应台的一席话中得以生动的诠释与体现。然而,于当今之后工业时代,这根文化细线愈显混沌、脆弱,不止于“二十四节气”,不少流散于民间的古老文化亦处于遗忘的边缘。是以,传统文化的落寞,非只源于对碎片化信息毫无节制地摄取,更源于愈来愈功利化的现代人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漠视、远离。
“二十四节气”等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,是再多碎片化信息也堆砌不了的民族文化根基。它们将古人与今人牵系在一起,将几千年前的诗意与当今日新月异之异代维系在一起,织就了中华文明温暖、有序的文化经纬。须知,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,从来不相背离,相反,倘若我们正确运用科技手段引导人们重拾文化,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必互为日月,在时间长河中煜煜生辉。
古老的智慧与诗意等待吟唱,传统不是发展的必然置换物,守住我们共同的文化根基,实乃当务之急也。
24节气秋分作文 篇4
二十四节气流金溢彩,你秀美骨骼,玲珑衣衫。——题记
立春,软衬三春草,柔铺一缕香。
不是因为太寂寞才想起你,而是因为想起你,才感到寂寞。我在茫茫书海中追寻你的清香味道,纵使万般艰难,也要找到你,易安。书真的很奇妙,我见到了一个温婉的女子,淡定安静。那心中,万种风情。是"和羞走,倚门回首,却把青梅嗅"的娇羞,是"生当做人杰,死亦为鬼雄"的豪迈,是"寻寻觅觅"的艰辛。但无论是什么,只是坚强的易安。在这里,我成为易安的黄花,纷纷扬扬,陪伴她左右,她提着那盏坚强的灯,为我照亮前行的路。
小暑,满架蔷薇争艳节,三伏亦感清凉。
"你是谁,读者?百年之后,读着我的诗。"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出现在行行文字中,问我。他的眼角荡漾开来细碎的笑意,眼神中是让人捉摸不定但能感到温暖的东西。"如果森林中没有欢乐的回响,如果郁金香的裙摆不在风中飞扬,如果叶尖的露珠不在时间的边缘跳舞,那么在琴弦上弹出暂无音调吧。因为我想要为你唱着歌的心,是不会离开的啊。"我低低吟诵着。亲爱的泰戈尔,你常说:"我不能从繁花中摘一片绿叶给你,我也不能从远方的金霞给你携来一缕云彩。"但是你不知道,在这里,在书中,你给了我穿越百年的.幸福的声音。
大寒,繁花落尽伊人清瘦,三九寒天可予我温柔?
朵朵落红如破碎的心扉,奏不尽一曲《离骚》水流,试问躲在汨罗深处的灵魂,能否把清江看透?"哀民生之多艰"这一段水流,恰似你的悲愁,绵延无尽。于是,在这里,遇见你,屈原。看你的命运跌宕起伏,把我从云端推落,却让我好好地看清整片天空。然后,"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"在这里,你紧握我的手,给我希望与力量,所以我无所畏惧。
尾声
在这里,我一个人看书,孤单却不悲伤;在这里,听见书中的脚步声,干净却是不空寂;在这里,在广阔原野中舞蹈,开心却是不喧闹。只因为在这里,有你们一路相伴!
24节气秋分作文 篇5
恍惚间觉得夏天还未完结,凝在指间的栀子花香还未散尽,柔弱的花朵却过早凋零了。抬头望着已泛黄的绿荫、感觉不只是夏就连秋也谱写完了最后的乐章,放眼窗外,只觉得白色的云刺痛了眼睛。
窗外的蝴蝶,倔强地飞翔。在夏天离开,于是就再也忘不了这个落寞季节自己曾经如水的伤悲。
突然怀念起夏天来,就像突然开始钟爱绿色一样。
淡雅,寂寞,无味。
这就是对夏天的全部解释。但夏天同样有着浅浅的美好光阴。
最美的算是夏天的云了。它千姿百态,可是,光是看着,就有了寂寥的感觉,总是,只有那么几朵,在空中反复的绕着圈。
夏日的绿荫,错落有致,被阳光照的那么光鲜亮丽,看不出是实的,还是虚的。那深深浅浅的绿,拼凑在一起,像填不满的地图。
夏天的雨,来的匆匆,去的匆匆,总是下得很大,雨是天给地的礼物,是天的'泪水,天此刻暗下来,她没有春雨的缠绵,秋雨的潇洒,冬雨的冷漠。霸气,像是铁打的汉子,豪爽,来的猛烈,好像什么都能够扛下来。当你站立在夏雨中,当黄豆大的雨滴猛烈地朝你进攻,你会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畅快感觉,夏给你的炎热和安逸全消失得无影无踪,你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,变得斗志昂扬,在下雨的天气里,时不时有调皮的小孩儿在雨中嬉戏打闹着,别有情趣。
最终回眸一顾,夏天始终是完结了。
24节气秋分作文 篇6
“惊蛰至,雷声起。”走进惊蛰,最打动人心弦的便是惊蛰的那一声春雷,这雷声带着充满诗意的鼓点,欣欣然拉开了春天的帷幕。似乎在漫不经心的瞬间,霹雳一声,天边,有隆隆的雷声传来,仿佛融入了骨髓和灵魂深处。抛弃所有的喜怒哀乐,在怦然心动的颤栗中支起耳朵,仔细的聆听来自天天籁的绝妙音符。
雨是避免不掉的,那种沁人心脾的凉意似乎就是为了迫使大地打个寒颤,让一切从惺忪中苏醒。而春雨,仿佛是云中的精灵,翩然随风潜入夜的怀抱,她来自哪里?窗外嘀哒的雨声和着心灵的颤音,在开窗的刹那,拥我入怀。是杜甫笔下那知时节的好雨吗?天籁之音,时急时缓地敲打窗棂,望不到她轻盈的身影,夜雨迷醉了心绪。凭窗而立 慵懒地读一本古诗,雨打窗棂,倾听她唐诗宋词般平平仄仄的优美旋律。
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:“促春遘时雨,始雷发东隅,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。”三月在一场暖风中眩晕了,它轻盈的脚步溅起一片阳光,春天,随着来自天外的那一声召唤,顷刻间忙的死去活来:蛰伏了一冬的虫儿,树儿,草儿不甘寂寞,从严寒桎梏中重新苏醒,会争先恐后地拥进春天。一片春色,在惊雷之声后,淋漓出盎然生机。孩子们过完年,也开始了新的学期。不怪乎有人说:“到了惊蛰,春天才算住稳了江山。”
惊蛰过后,春分便一步步的近了,风开始变得温柔,空气一夜之间清新温馨了许多;小草们争相破土而出,流露出青涩的羞赧草芽儿,春天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浓了!透发出勃勃生机,惊蛰带给人们的,是一春的惊喜,明媚的春日里,随着一天天的忙碌,也将重新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。
惊蛰来去匆匆,以特有的民俗和方式,释放它节气的韵味,不曾为谁做出过片刻的停留,静静倾听大地耳语,回味季节交替,我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播种与憧憬。
24节气秋分作文 篇7
“黄昏乍凉还热,湖山梅雨初收。对饮花前云侧,坐待残月如钩。”大家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吗?没错,那就是小暑。
小暑是一年中的第11个节气,夏季的第5个。民间自古有“大暑小暑,上蒸下煮”的说法,意为小暑是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,而大暑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。但实际上,小暑给人的体感温度比大暑还要热上几分,因为她是第一波热浪来袭的伊始,会跟之前的气温形成强烈的反差,就像吹响了“热战”的号角。
小暑的天还真是不一般,走出空调房,阳光立刻将我包围,热浪扑面而来,我的汗珠被一颗一颗地“赶”了出来。但只要一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解暑特饮冰镇绿豆汤,心底立刻就升起了一丝凉意。怀念那软糯的绿豆沙伴着甜丝丝的汤水弥漫在口腔里,咽下去,那种清凉就像一条丝带顺着舌尖到喉中,到肚里,很快,整个身子“冷静”下来,空气仿佛不再那么闷热,就像一袭清风,将我吹入了秋天。
身为炎夏时节的开端,同时走进回忆的`小暑美食还有酱油炒绿豆芽,用酱油炒的绿豆芽看似重口味,其实十分清凉解暑,在毫无其他添加的绿豆芽外裹上一层酱油,既很好地保留了绿豆芽清热解毒的疗效,还增添了一丝咸意,解暑的同时还补充了一些人体必需的盐分,在炎热的夏天保证了我们的身体健康。
小暑、大暑,虽然她们是盛夏的代言人,带给我的回忆却是清凉又美好的。
24节气秋分作文 篇8
天气渐渐变冷,走过了立冬,宁静祥和的小雪节气在不经意间来到了我们身边。人们都在静静地等待第一个下雪的日子子。
小雪时节,民间有“冬腊风腌,蓄以御冬”的习俗。因为小雪过后,气温急剧下降,天气变得有点干燥,这时正是做香肠、腊肉的好时节。高楼北面的阳台、窗户,农家的晾衣杆上,总能看到属于香肠、腊肉的独特风景。
我们家也不例外。每到这个时候,奶奶就要开始准备腌腊肉了。她在菜场的肉摊上精挑细选几块上好的带皮五花肉。那肉肥瘦相间,不肥也不腻。她把鲜肉切成条状,用粗盐均匀地抹在肉上。奶奶一边抹一边用力地揉,她说这样能让肉的咸淡更均匀。抹好了盐,奶奶把抹好盐的五花肉放在搪瓷盆里。
几天后,她用刀刺穿肉皮的一端,用绳子穿过,挂在通风的地方晾晒。等肉里的水分晾干,腌肉就大功告成了。收下来的.腊肉用温水冲洗干净,切成厚薄均匀的一片片,用大火蒸上几十分钟就可以吃了。筋肉有嚼劲又入味,肥肉和肉皮半透明的,肥而不腻。夹精夹油,喷香美味,让人欲罢不能。
我最喜欢奶奶腌的腊肉,让我百吃不厌。嚼着腊肉,满屋都是诱人的幸福味道。即使外面寒意阵阵,屋里却暖意融融。因为腊肉,小雪更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,成了让我难忘而回味的节气。
-
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24节气秋分作文网内容,请访问24节气秋分作文